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央行:把主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2016年,世界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同时国际经济政治社会领域“黑天鹅”事件频现,民粹主义、逆全球化、贸易及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尤其是第三季度以后经济回升势头有所加快,但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部分地区房价涨幅较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挑战。总体看,各地区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全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8.0%、8.2%和2.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2.3%、20.6%、20.3%和6.8%,较2015年分别上升0.8个、0.3个、0.2个和下降1.3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尤其注重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力度和工具组合,加强预调微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进一步提高。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和贷款增长总体平稳,信贷投向结构持续优化,行业集中度下降,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放缓,高耗能产业贷款占比继续降低,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东部地区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和出口等指标占全国的份额有所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扩大,占全国比重持续保持在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其他地区,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高,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动力。金融运行总体稳健。受传统金融加速互联网化和智能银行布局等影响,东部地区银行从业人员数量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7月份以后,人民币贷款增速企稳回升,全年贷款增长加快,贷款中长期化趋势较为明显。人民币贷款利率平稳运行,执行贷款基准利率下浮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银行资产质量较为稳定,新增不良贷款大幅少增;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水平提高,但流动性相对趋紧、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证券业、保险业较快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直接融资占比有所下降。

  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所加快,消费、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领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5%,增速居各地区之首。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放缓,但随着经济逐步企稳,二季度以后民间投资增速逐步回升,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于其他地区。财政收支增速回落,收支差额有所扩大。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季回升,第三产业稳定较快发展,且增速领先于其他地区。金融业发展总体呈现加快趋势,银行业资产规模、存款、贷款等主要指标增速领先于其他地区。人民币贷款利率水平继续下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银行业机构运营总体稳健,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推进,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保费收入增速提高,保费支出增速在各地区中处于领先位置,保险业对地方经济发展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各地区中仍保持最快,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所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领先其他地区,消费发展态势良好。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领域投资增长较多,民间投资增速自二季度开始有所企稳。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工业企业效益好转。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保持稳定扩张态势,各项存款平稳增长,新增活期存款占比较高。在投资加快和住房贷款带动下,中长期贷款增速有所提高,而短期贷款增速回落较大;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其他地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力度不断加大。人民币贷款利率低位微升,小微企业、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利率降幅明显。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各省多措并举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盈利能力基本稳定,但流动性压力有所上升。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上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作用进一步凸显。保险普及率上升,但各省差异较大。

  东北地区依托新一轮振兴发展政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动能正在逐步形成和壮大,但尚不能完全弥补传统动能减弱的缺口,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阵痛仍在持续。主要受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占东北经济体量重头的辽宁省统计数据“去水分”等影响,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运行在负值区间,消费增速稳中趋降,工业生产负增长,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出现好转迹象。财政收入止跌回升,财政支出增速加快。金融业发展总体有所放缓。各项存款增速回落,理财产品快速增长。有效信贷需求大幅放缓,中长期贷款增速较低,房地产贷款增速有所回落。银行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积极补充资本,风险抵御能力有所增强。

  2016年,各地区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初步成效,“互联网+”等新经济新动能快速发展。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四个自贸试验区、五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农村金融服务和对外经贸往来便利化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民营银行布局加快,全年新批设12家民营银行,实现各区域板块全覆盖。宏观审慎评估有效落地,金融机构自我约束、稳健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快速发展,多元化扩张趋势明显,但资产业务趋于复杂,对批发性融资依赖度上升,负债稳定性有所降低。金融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快速发展,业务发展不断规范。绿色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跃居全球第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支付结算环境持续优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17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入实施, “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的加速布局,以及鼓励东部率先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持续推进,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激活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但也要看到,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仍待观察,地缘政治冲突风险还在积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区域经济走势分化,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各地区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各地区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017年,各地区金融业将认真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落实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进一步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支持和配合“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不断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把主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动态排查风险隐患,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附件:

  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北京市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3.天津市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4.河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5.山西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6.内蒙古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7.辽宁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8.吉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9.黑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0.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1.江苏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2.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3.安徽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4.福建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5.江西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6.山东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7.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8.湖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19.湖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0.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1.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2.海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3.重庆市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4.四川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5.贵州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6.云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7.西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8.陕西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29.甘肃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30.青海省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31.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3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

  33.深圳市金融运行报告(2017).pdf